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写繁体字,简体字是在建国

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,汉字的发展也是历经多次演进。从字体上来讲,汉字主要经历了甲骨文→金文→小篆→隶书→楷书→草书→行书这样几个变化过程,总体上呈现出一个由繁而简的一个衍化趋势。

在有些人的印象中,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,是政府推动的结果。我们在手机上看电视、电影的时候,有时候一些古代剧节目会出现简体字,有不少弹幕评论就在那里自以为是地质疑编剧或导演,嘲笑人家没文化,说那时就有简体字了吗?还动不动就要让编剧出来“聊聊人生”,或者要“给导演寄刀片”。实际上,那些人真正应该嘲笑的是自己,看看自己的“语文是不是体育教师教的”才对。

事实是,简体字自古有之,历史上很多朝代,都有简体字的出现。汉晋,隋唐,宋元明清等,皆存在使用简体字的现象。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,也不是凭空造出来的,大部分都能在汉字演化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依据。像“车”“号”“万”“为”“长”“书”等很多在古代都已经在使用了,并不是新中国的发明创造。在古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、画家、文学家的作品上,我们都能见到很多我们今在使用的简体字。

而汉字简化的运动,也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的。在太平天国时期,就已经官方承认了简体字的合法地位,推行了简化字的方案。民国时期,也曾多次出现推行简体字的行动。

新中国刚建国时,大部分老百姓还不识字,文盲比较多,有碍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新中国的发展进步。鉴于繁体字难学、难记、难认,书写效率不高,普通民众学习起来比较困难,难以快速地扫除文盲,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,从而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汉字简化的运动。

现在在世界上,不只中国大陆在使用简体字,其它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,也有使用简体字的现象,比如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。而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等地区,目前还是以繁体字为主。

中国推行简体字已经很多年了,为什么在中国大陆,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人喜欢写繁体字呢?我们小时候见到一些老人,也喜欢写繁体字。这是为什么呢?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吗?

首先,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,他们小时候学习的就是繁体字,写习惯了,就觉得繁体字才是正统,乐于写繁体字。有些简体字,他们可能还不太会写。不过后来见得多了,他们慢慢也就接受了。就是现在,我们身边的一些有文化的老人,可能还不会汉语拼音,他们小时候没有学过,和我们接受的教育不一样。

再者,中国的繁体字,毕竟使用了几千年,而繁体字从汉字出现,一直发展衍化,大部分都是承载有一定的内涵和文化意义的。很多象形字、会意字,我们看到它们甲骨文、篆书的字形,就能想象出这个字代表的含义,知道这个字产生的文化背景。而繁体字,继承了甲骨文、篆书的大部分形体特征,我们依然能够从很多繁体字的字形里,领略到这个字的文化内涵。我们看很多繁体字,感觉很美,就是因为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。相反,一些简体字,单从字形上看,我们已经很难再推断出其内部涵义了。

正是因为繁体字的这种意蕴之美,让我们感觉繁体字看起来更高大上,更有文化,更有内涵。会写一手漂亮的繁体字,也显得这个人比较有文化似的。茴香豆的“茴”,孔乙己不就是会四种写法吗,还时不时拿出来卖弄。都是文化人,饱读诗书,腹有诗书气自华,怎么也得能写出几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繁体字出来。当然,这里主要不是在攻击写繁体字的人就是浑身酸腐之气,因为繁体字看起来确实很美,它毕竟饱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,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发端和来源之一。

还有一个原因,可能不是最主要的。就是有些简体字,写起来结构过于松散,很难写得十分美观。有人可能发现,自己练字很多年,有些字就是写不好,怎么看怎么不满意。其实,越是简单的字,从书法上来讲,写起来反而越加困难。就像在一个游泳池或者澡堂子里,不管你是多大的老板,平时怎么风光有派头,脱光了赤条条,身材未必就有人家好看。比如“见”这个字,让我写草书或者行书,我就写不好,有时候就直接写成“見”,看起来则漂亮多了,其结构紧凑,布局更好把握。

今天就说这些,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,你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?欢迎给大家分享一下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zdrzg.com/yyjq/yyjq/18379.html


当前时间: